2022-09-03
近期,口腔医疗届开展了一场关于儿童早期正畸干预治疗的讨论,国内最权威的口腔医学学术期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在其最新一期的内容中,邀请了七位国内顶尖正畸专家发表文章,专题讨论儿童早期矫治的问题。在过去一周多的时间里,杂志公众号又连续邀请了这几位专家详细解读了各自的文章,以期达到明晰概念、厘清误解、引导民众、规范业内的效果。我们特意做出一些内容摘录,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所要为孩子做出的医疗决定,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有度。
这两年我们诊所内部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是“现在的家长真的非常重视孩子的口腔健康与发育”。我们之前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讲要重视儿童口腔发育的早期干预,因为确实看到很多错失了最佳干预期的例子,很为其感到叹惋可惜。可是这两年我们发现我们经常要讲的变成了要谨慎,不要过度的早期干预,因为看到一些非适应症的孩子也接受了早期干预,我们也是心疼这些孩子要承担额外的辛苦,有时候还有不良的后果。但是我们的力量影响毕竟有限,所以这一次很感谢业界引领者出面宣讲,让专业的问题能够尽量多的被受众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障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这一不同寻常举动的背景是,“近年来,青少年及其家长,越来越关注牙列和颜面的美观,有强烈的治疗愿望进行早期干预;与此同时,社会层面上针对正畸治疗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广告也越来越多,可谓‘鱼龙混杂’,难以分辨”。
特别提醒
其实,早期矫治有其独特的适应症,并非简单的越早越好,更不是普遍适用的。不恰当的早期矫治,可能导致正畸治疗时间过长、增加医疗费用、消耗患者治疗合作意愿,乃至增加治疗并发症等后果。
针对“过早矫治、过度矫治、滥用矫治器”等一些乱象,几位专家希望从循证医学角度厘清早期矫治的利弊,帮助医生严格和准确把握早期矫治的适应症。
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前来咨询的家长,常常因为周围的小朋友早早戴上”牙箍“,而倍感焦虑。最常见的几个问题,也是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反复强调的,择其一二来分享。
01
下颌骨发育不足的过早干预
专家们认为,我国人群中,恒牙初期(12-16岁)是下颌骨发育不足开展功能矫治的最佳时机,可以高效利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加速生长,获得最大骨性效应,并可在功能矫治结束后即刻开始Ⅱ期固定矫正,进行牙齿排列及咬合关系的进一步调整。而过早的功能矫治(8岁左右),患者合作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因下颌骨处于慢速生长阶段,常不能获得理想的骨性效应,而且两期治疗间隔时间过长还会因后牙咬合不稳定而带来复发等问题。
02
对部分可以逐渐缓解的替牙期暂时性错?的过度干预
例如,上中切牙少量间隙、侧切牙斜轴、牙列轻度拥挤、磨牙轻度远中关系、前牙轻度深覆?等,以上暂时性错?若不伴其他问题,则无需提前干预,定期复查即可,即使未能缓解,后续恒牙期正畸综合治疗时也可获得较好改善。
03 矫治器滥用
多位专家提醒,对于骨性下颌后缩患者,硅胶矫治器较难发挥生长改良作用,长期使用还可引起牙齿移位,甚至导致牙齿松动等问题,应该谨慎使用。
04 专家提醒
专家们认为,“当今世界,纵有各种新兴与高效的正畸矫治器或矫治体系,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正畸治疗均植根于牙颌面生长发育理论、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的基础和实践之上,早期矫治亦是如此,术可万变而道从未变”。
专家们强调,“早期矫治的精髓和根本在于准确把握时机、严格把握适应症,既不过早又不耽误必要的正畸治疗。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意在尽量‘留住’患者、采取非必要的‘矫治干预’或‘矫治器矫治’,或夹杂部分不良商业目的的理念、理论或行为均是不可取和不能接受的”。
感谢《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组织的这次权威解读,让我们有直抒胸臆一吐为快之感。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本着专业精神去做,我们的工作,本来就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希望宝贝的爸爸妈妈们多听多看,谨慎决断,还是那句话,心中有数,选择有度。
对本文专业方面内容如有不解之处,我们愿意与您讨论,务求甚解。